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漫步古石桥,邂逅水乡江南里的老宝山

时间:2023-08-19 10:24:16 来源:新民晚报 分享至:

江南的石桥,像一只古老的渡船,静静地漂泊在岁月的河边……在谈到江南水乡时,桥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。石板路上石拱桥,乌篷船从洞中摇……水畔桥头总能触及人们关于乡愁的情愫。

曾为江南名镇的宝山区罗店镇自古以来便河网密布,也让石拱桥成了它的特色名片,其中著名的有大通桥、丰德桥、来龙桥等20余座。它们沿市河及亭前街附近街区错落分布,也构成了罗店“粉墙风动竹,水巷小桥通”的特有水乡风貌。

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几座罗店著名的古桥遗迹,重新邂逅水乡江南里的老宝山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大通桥

被罗店人亲切称为“大石桥”的大通桥,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静静矗立在亭前街南侧、跨罗店市河的它,是宝山境内最古老的桥梁之一,现已被列入区级保护文物。

大通桥于明成化八年(1472年)始建,清雍正八年(1730年)重建,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重修——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古亭桥之一。据考证,桥西原有处古亭,可惜早已不存,只留下“亭前街”的旧名。

此桥为半圆环青石拱桥,桥长25米,净跨长度为8米,宽4.3米,高6米。桥两堍(tù,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)原为石阶,1931年改为弹石坡形路面,2005年才修复如初。

桥额题刻正书阳文“大通桥”,望柱上还留有“道光二十八年正月”和“里人重修”正书。桥西侧拱洞两旁还刻着一幅桥联:“前程路途通万里,津梁岁月亘千秋”。虽然字迹早已湮灭不清,但仍能让人遥想当年大通桥作为“金罗店”渡口要津的繁盛风光。

地址:罗店镇新桥居委亭前街弄口

丰德桥

今天已成为旱桥、看上去颇显孤单的丰德桥,其实也有段如它名字般风光的历史。该桥本为众乡里捐资修建,故以“丰德”为名,因桥的两堍居民大多姓张,所以百姓更常叫它“张家桥”。

丰德桥原系一座木桥,康熙四十八年(公元1709年)改建为石拱桥,后又历经光绪四年(1878年)重建,光绪三十年(1904年)重修。桥身长28米,净跨长度为8米,宽4.2米,孔径8.3米,桥底标高7米,是罗店当时最大的环形桥。

桥中留有凹缺,专供独轮小车通行。桥额题刻正书阴文“丰德桥”,旁侧题刻“康熙庚寅年”“王吉武题”字样。桥两侧还各有一幅石刻楹联——“善巧非驱、功成是济”“九衢通利、万福集津”,可惜由于年代久远,已不能通读。

《丰德桥碑记》中称此桥造型古朴、结构坚固,“为一镇桥梁之冠”。

如今,丰德桥又重获新生,继续见证着罗店古镇的昨日和明朝。走上这座300多年的古桥,透过它斑驳的身影,我们依旧能感受历史的鲜明烙印。

地址:罗店镇新桥居委布长街南端(韩家湾路与竹巷街衔接处)

来龙桥

坐落于罗溪公园内的这座单孔石拱桥,其实是座名副其实的“老古董”了。它旧名为蒋家巷桥,始建于清同治八年(公元1869年),原址在现竹巷街东口和蒋巷街北口处,横跨罗店市河(老练祁河)两岸。

现在的来龙桥是1992年原桥石搬迁至罗溪公园复原重建的。桥两侧还刻着当年的对联——“彩虹晴锁练江潮,此来彩笔海题桥”“紫气晓回沧海归,此去银涛皆入海”。不同的是,原本桥下人声鼎沸、舟船交织的练祁河变成了静谧清幽的内湖,古老的来龙桥仿佛突然变成了退隐江湖的落寞高士……

从空中俯瞰,隐映在密林中的来龙桥宛如一道飞虹横跨湖面,舒缓流畅的弧线,与路面切线和谐融合,恰与湖中倒影联成一个完美的圆。

如今桥头的两个石刻小狮子还在守护着古桥,磨光的石栏杆摸上去滑溜冰凉,一瞬间仿佛还能听到那些古老的旧时光在絮絮低语。

地址:罗店镇市一路150号罗溪公园内(近罗溪路)

漫游在古老的石桥周围,桥上的往来行人,是“金罗店”不疾不徐的慢生活,桥下的鼎沸长街,是新罗店徐徐不断的“烟火气”……来这里,重新邂逅“水乡江南”里的老宝山吧!

汤伊唯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中公空调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8   联系邮箱:5855973@qq.com